1/29(五) |
哲學諮商老師古秀鈴、占卜師艾德、職涯規劃諮詢顧問李益恭 、中醫師林巧梅、高齡社會研究員陳懷萱 |
1/30(六) |
量子信息解讀師劉紀昀、家族系統排列師張靖媛、高齡社會研究員陳懷萱、物理治療師歐玉萱、理財專員羅馬 |
1/31(日) |
高齡社會研究員陳懷萱、中醫師林巧梅、職涯規劃諮詢顧問李益恭、占卜師艾德、哲學諮商老師古秀鈴 |
2/05(五) |
理財專員羅馬、占卜師艾德、量子信息解讀師劉紀昀、職涯規劃諮詢顧問李益恭、中醫師林巧梅 |
2/06(六) |
家族系統排列師張靖媛、物理治療師歐玉萱、占卜師艾德、理財專員羅馬、量子信息解讀師劉紀昀 |
2/07(日) |
中醫師林巧梅、理財專員羅馬、哲學諮商老師古秀鈴、量子信息解讀師劉紀昀 、職涯規劃諮詢顧問李益恭 |
林巧梅 Chiao-mei Lin
中醫師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現任:亞東紀念醫院專任主治醫師,一草中醫創辦人
經歷:柳營奇美醫院總醫師,奇美醫學中心住院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畢業,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畢業。這貌似截然不同的兩個科系,在我多年臨床經驗中,漸漸發現它們共通之處,譬如外環境會影響人體的內環境,從而反應在人體的表徵、情緒甚至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在處理建築本體的手段,也在某個層面會與中醫治療機理吻合。 也因為經過建築系的洗禮,我在設計一草中醫時,特別重視病患來診的舒適度,病患一踏進診間,就能擁有身心靈的療癒。我也是個愛聊天的醫師,人的心理一直是我特別關注的部分,因為在現行社會的壓力下,許多疾病都由此而生,往往在聊天中,也找到產生疾病的根源。我相信中醫、建築、人文、美學、藝術都有其不可分割的部分。 |
<工作坊 Workshop> 讓我們一起實踐新年新氣象! Let's make our New Year resolutions come true! 工作坊免費參加,須先報名!
時間:2021/01/23(六)14:00-17:00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西服務中心二樓 對象:無需藝術背景,全年齡層可(參加者需能獨立表達想法) 人數:上限14人 報名須知:工作坊額滿後將不再接受報名。煩請報名就務必參加,若發現無法前來時,請來信[email protected]告知,將名額留給其他有興趣的人。 主持:
內容說明: 你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際,都會立下新志願的人嗎?無論你給自己的新年目標是:減重、脫單、換工作、說好話做好事⋯⋯等等,你有研擬計畫,認真執行嗎?不管過去的目標是否達成,現在且讓我們放下往事,立足腳下,放眼未來,這一次,來工作坊試試跟不認識的人們一起合作,幫助彼此達成目標,展開2021年的新年新氣象! 這個活動由《未來相談室》核心團隊成員策劃及帶領。當代藝術的表演中,有很多策略,可以既象徵又實際地應用在日常生活的狀況喔。我們將在又好玩又嚴肅的工作坊過程中,把「協作」和「參與」的藝術概念,注入每個人的近未來、小宇宙! * 工作坊主要以中文進行 The workshop will mainly be conducted in Chinese. |
<公開講座 Public Talk> 我們為什麼要「參與」? 談參與式藝術的社會意義 Why particip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in participatory art. 講座免費參加,歡迎直接前來!Free Admission
時間:2021/02/04(四)19:00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聯合餐廳展演空間 Art Space I,一樓「灰盒子Gray Box」 與談:
觀眾參與(audience participation)和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的不同模式,一直都是原型樂園和約書亞·沙發兒作品的實驗重點。透過《未來相談室》,原型樂園和沙發兒試圖讓觀眾經由參與藝術活動的行為,誘發行動的動能。各行各業的非藝術領域工作者,在此共同協作一個藝術計畫,挑戰自己未曾做過的事情。 本講座將由《未來相談室》的兩位主要創作者Yoyo貢幼穎、沙發兒,以及長期關注當代藝術社會實踐的臺南大學董維琇副教授,共同檢視幾個有趣的社會連結案例,希望邀請大家一起思考這幾年很紅的「參與」 一詞,其形式表象背後的社會意義。 * 現場中英文逐步翻譯 客座與談人簡介
|
專家預測,2100年時,全球人口較現在將減少20%。(註1)這個數字看起來極驚人。全球暖化、核武、無可救藥的疾病⋯⋯,我們熟知這些威脅。台灣對毀滅性天災不陌生,政治上長期面對國際強權的挑釁,也經歷過嚴重的傳染病危機。
世界的震盪經常令人惶惑。我們只是個人,可以怎麼因應?這些巨幅尺度的壓力,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所愛的人、我們居住城市的層次上時,可以如何解讀與化解? 《未來相談室》藉由一對一的人際互動,提供參與觀眾一系列未來預言。這個表演展開參與者的一生,嘗試在混亂的大環境泥沼中,為個人經驗重新找定位。 在英國哲學家J. L. 奧斯汀的言說行為理論中,預言是一種「行事」的語言。(註2)日常對話中的命令、警告、邀請、承諾、道歉、解釋等,也是這種具有述行性、操演性的語言。預言的行為好像和宇宙締結了某種合約,而你真的想知道合約的內容嗎?你要拿這份合約怎麼辦?相信它,執行它,還是試著改變它? 《未來相談室》不是一個娛樂活動。它將參與觀眾放在一個不安的位置,要求觀眾把眼光放遠,為他們自己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負責。 為了生存壓力急遽升高的下一代,預先思考、超前部署,是我們急迫的責任。 註1出處:BBC世界新聞『疑問』單元:「人類在本世紀結束前會絕滅嗎?」2020年1月6日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w3csyth5
註2出處:J.L.奧斯汀,1962年,《如何以語言行事》 |
Expert opinion rates human extinction by 2100 at 20%.* That seems remarkably high: global warming, nuclear war, untreatable infection. We are familiar with these risks. Taiwan is aware of the threat from the awesome power of nature, aggression from supranational powers warmongering, the risk to the population from uncontrolled viral contamination.
It is sometimes easy to be lost in the magnitude of this global entropy. What can we as individuals do? How do we map these larger concerns onto the future of our city, our street, our daily lives and the lives of those we love? Your Future Now predicts the future of the audience in a series of one-to-one interactions. It is a performance that unfold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lifetime of those that attend, attempting to reclaim individual experience in the morass of global politics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 terms of the speech act (as proposed and defined by J L Austin**), the prediction is an utterance that performs. Alongside utterances that are requests, warnings, invitations, promises, and apologies, the act of prediction puts into play a kind of contract. But do you want to know? And if you have the prediction, what do you do with it? Do you believe it? Do you try and change it? Your Future Now is not an entertainment. It puts the audience in an awkward position. It asks the audience to think beyond the immediate and to consider how they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future 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In a world of increasing threats, with a 1 in 5 chance of human extinction in the life time of our children, we urgently have to think ahead. *The Inquiry: Will humans become extinct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BBC World Service Monday 6 January 2020. Accessed 26/02/20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w3csyth5
**Austin, J.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2nd Edition, ed. J.O. Urmson and M. Sbisá.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約書亞·沙發兒 Joshua Sofaer www.joshuasofaer.com
原創概念、共同發展 Original Conceiver and Co-Developer 英籍藝術家,創作主軸圍繞著各種「參與」和「協作」的模式。他把市井小民的名字做成巨大的發光裝置,放在加州沙加緬度河最大碼頭邊,過往船隻都可以看見——《過河來》(River Crossing);他駐點倫敦科學博物館一個月,把二十八萬參觀民眾留下的垃圾變成藝術品——《垃圾大展》(The Rubbish Collection);他讓歌劇名伶走進一般人家的起居客廳,為需要慰藉的人們提供藝術上的喘息服務——《歌劇歌手到你家》(Opera Helps);他讓歌劇院樂團團員用自己的喜怒哀樂,演出真實人生版的巴哈《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戲劇及英文學士,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美術碩士,達丁頓藝術學院博士。兼具當代藝術和表演藝術背景,曾合作對象包括:倫敦泰特美術館、愛丁堡藝術節、柏林HAU劇場、斯德哥爾摩人民歌劇院、「2017 Hull英國文化之都」等。他是「創造藝術獎」(Bank of America CREATE Art Award)2009年大獎得主,該獎是當時英國獎金最高的參與式藝術獎項。2014年芬蘭ANTI當代藝術節第一屆「國際即場藝術獎」(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ve Art)入圍藝術家。倫敦Live Art Development Agency替其出版藝術家專書《約書亞·沙發兒-表演|物件|參與》(JOSHUA SOFAER Performance | Objects | Participation),邀集眾多學者、策展人評述其作品對行為表演(performance art)、美術、參與式實踐的影響。 |
安原良 Yuan-liang An
「引路人」Host 劇場演員、清華大學戲劇講師。紐約大學表演研究碩士。曾任《表演藝術》雜誌企劃編輯、中央通訊社編譯。近年劇場演出:《人民之王》、《親愛的人生》、《親密》、《暴雨將至》、《窗明几淨》、《#》、《愛滋味》、《跟著垃圾車遊台北》、《夜市劇場》、《我的洋娃娃》等。
|
蕭於勤 Corinne Hsiao
「引路人」&人生預測師聯繫 Host and Expert-Prognosticator Coordinator 劇場之外的戲劇工作者。相信真誠的相遇是創造的起點。
思樂樂藝術總監。三歲男孩的母親。 與原型樂園合作作品:2014《夜市劇場》、2015 《跟著垃圾車遊台北》、2018《機車好樂地》、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保一有保庇》、2020《小星星》 為了要寫《未來相談室》的自介,於是想著「未來」抽了一張牌卡: 『Growing, changing is the most natural process there is; everything in nature has its seasons……. Permit yourself to do what you have always wanted to do as the right time is now.』 現在,就是永恆。 |
蘇越 Yue (Brook) Su
「引路人」Host |
陳昱君 Blue Chen
側寫紀錄&製作協力 Observing Writer and Production Assistant 觀察者的心、實務者的動態,多重身份在劇場內外遊走,也長期與原型樂園合作。除劇場創作之外,亦專擅文字。2016~2017編導有:心酸酸工作室《身體的海離散》於牯嶺街小劇場、栢優座《耳朵眼睛手》為中壢第一市場量身創作、原型樂園《你們的房間》於宜蘭中興紙廠以紙材創作⋯⋯等;2019曾參與舞蹈秋天微舞作《觸底的形色》任構作顧問,同年任新點子實驗場《我所經歷的性事》助理導演、新營藝術季《新營快到了》共同導演。文章散見於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及其他表演藝術相關網站。
|
毛雅芬 Ya-Feng Mo
空總故事、未來文字字幕整編 Editor of C-LAB Stories and Future Text Subtitles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研究博士,專長為電影研究、影像文化研究,及文化產業研究。曾任職《誠品好讀》雜誌、《放映週報》、台北當代藝術館、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著有Film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Cinema as a Sensory Circuit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
王量 Nino Wang
自轉雲台機械設計 Roundtable Camera Mechanic 1995年生於台灣台北,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 對於動力裝置的的連鎖反應很感興趣,並嘗試用不同的元素來影響或驅動裝置,例如氣體、 地貌、人,讓冰冷的機械裝置製造出有機的動態或是聲響。作品《節奏誘捕器》曾入圍 2016『台北數位藝術獎』,2017北藝大新媒系第四屆系展『失效之前』首獎。 與夥伴組成新媒體舞蹈劇場團隊「失序場」(O.F.C THEATRE),獲得2020『舞耀大地』 舞蹈創作比賽銀牌獎,以及2020『世安美學獎』表演藝術創作贊助獎金。 曾協助多位藝術家製作動力裝置,包括吳季璁《水晶城市系列》,姚仲涵《光電獸#14-空 間掃描》,張永達《呼吸的路徑》,動見体X王仲堃X自由擊《共鳴體》海鷗裝置,噪咖藝 術《無限放大器》等。
|
《未來相談室》是一個參與式的藝術計畫,每一場展演中,觀眾將經歷不只一種個人的未來預測。每一次預測,都是由一位真實學有專精的「人生預測師」和觀眾一對一互動——聽你說話,也對你說話。
例如:
《未來相談室》提醒你在跨出下一步之前的此刻,先眺望遠方的風雲。 |
Vertical Divi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