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徐子玉、謝澤旻(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三年級)
文:張愛樺(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二年級)、彭蓉(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三年級)
文:張愛樺(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二年級)、彭蓉(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三年級)
Q1:為什麼會從事戲場演出和創作?
A1:這要從我十八歲開始說起。我讀五專的機械科,當我唸到專三的時候,我心裡有一個疑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坐在教室裡面,為甚麼我要把我這塊肉,放到學校,放學後又要把我這塊肉,放到摩托車上然後載回家,到隔天早上,再搬到學校,再搬回家裡。」不知道為甚麼要活在這裡,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覺得生活很無聊。那時候我就有個念頭─休學,我就跟我老師說我想休學,老師就和我說,你先等這個學期過了再說。過了那個學期,因為本身課業就沒有很好,當時就直接被學校勒令退學。被退學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我什麼都沒有,我原本應該要是一位學生的,但現在的我甚麼都不是,就有種莫名的焦慮感,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剛好當時看到一個資訊中心的通知書,心想我可以花一點錢去學一些技能,之後就去了資訊中心學電腦,從早到晚都在上電腦課。當大家開學去上課,我也去「上課」,當時我就騙我爸說「我去上課囉!」因為不敢說被退學的事情,怕會被我爸狠狠修理。
在學電腦的半年,我學到了如何寫程式的技能,之後就轉學,轉到電子科。而在這半年期間,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認識了一位女同學,認識一段時間之後,她就問我說要不要去演臨時演員,然後我就去他們高職夜間部的戲劇社,去擔任臨時演員。在演出前一個禮拜,他們的男主角退社了,能擔任這角色的人又非常少,我就在一個禮拜之內變成男主角,從此以後,我就是那個戲劇社的男主角,就這樣子誤打誤撞進入了劇場。後來我回想起,就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被退學一次!(笑)因為我覺得在被退學的期間,你能夠了解「一無所有」是甚麼樣子,那真是你沒有親身經歷無法理解的。
Q2:行為藝術與劇場表演由於都有「即興」、「偶發」表演,一直以來往往容易被混淆。據我了解,吉米老師有做過一次用塑膠桶隔絕頭部的表演,那麼您是如何去定義行為藝術和劇場表演兩個概念的呢?
A2:我先講塑膠桶隔絕頭部那個表演,2012年北京行為藝術家(王楚禹)在台北開了一個「尋找身體」行為藝術工作坊,我就去報名參加,那算是我第一次接觸行為藝術,在此之前我都只是接觸劇場演出。他有把行為藝術的一些形式告訴我們,比如說裸體或請別人配合你做一件事情,類似這樣的練習。那次我把一個塑膠桶戴在頭上,想像我是一個頭戴ipad的人,我隔著塑膠桶那個「屏幕」跟別人接觸,也隔著牠吃東西生活,我不知道人家看完我的表演的感覺,但是有些人是知道我在做什麼的,我隔著屏幕去刷別人的臉,把別人的臉當作手機屏幕去滑,最後我把充電器插在我的屁股上作為表演的ending。
我認知的行為藝術跟劇場兩者最大的區別是時間感不同,劇場的時間是可以被改動而所有的行為藝術都是發生在此時此刻,比如你今天在劇場看了一場表演,他講述的可能是發生在好幾年前的故事,所以你在看戲的過程中是被劇情角色帶入到好幾年前去的,可是行為藝術沒有故事,它只是想帶你感受當下你的感覺,表演者也往往需要比較多的跟觀眾互動。其次從空間上,行為藝術表演者和觀眾之間是完全可以零距離接觸的,而劇場表演在觀眾席和舞台之間有隔絕,觀眾是隔著一個無形的第四面牆去觀看一個不同的時空,它可能來自於未來也可能來自於過去,觀眾在觀看劇場表演的過程中,精神在裡面,但身體其實是在外面的。
Q3:台灣比較不像日本和歐美國家,政府會為文化活動提供大額贊助和稅則減免政策,吉米老師是怎麼看待台灣當前劇場大環境呢?
A3:其實我對台灣劇場大環境持較為樂觀態度。舉個例子來說,幾十年前為什麼電視會很流行,就是因為我們可以透過一個電視屏幕看到很多東西,所以會覺得很新鮮,因為當時的我們已經習慣常常碰到真人,於是我們才會開始迷上電視迷上電腦,而這幾年隨著智慧型手機迅猛發展,很多人會長時間去面對屏幕,於是導致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真實觸動的東西反而更感到渴望,劇場表演就是提供了這樣一個讓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去感受表演藝術的平台和氛圍,相對的人們也就一定程度地會追捧它。這是我比較樂觀的原因。就如夜市劇場,它的出現會讓人們覺得非常有趣和新奇,但是如果放在幾十年前,它可能不會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更像是接近路邊叫賣的表演,類似胸口碎大石等,所以說夜市劇場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返古,因此會受到比較多的關注。
Q4:在工作坊的這段期間,約書亞有請每位創作者寫出一到兩個,令自己刻骨銘心的故事嗎?能說一下內容和另你有所感觸的地方嗎?
A4:我所講的是「遇見湯唯」。2005年,我代表台灣,去參加韓國的光州藝術節,那藝術節有來自各個亞洲國家的藝術者,像有北京、香港、台灣和韓國......等等。我當年代表台灣,湯唯是代表北京去演《切格瓦拉》,我就是遇見她,然後跟她一起參加工作坊,之後還一起呈現,而且她是我的partner。這是真的,我本來想說最後一天要跟她合照,但在最後一天,他們整個北京團都沒有出現,然後,我就跟其他的團合照,其中有和香港團的一個女生合照,之後那個女生就是我現在的老婆。
Q5:為什麼會想參與這次的夜市劇場活動?這活動對你又有甚麼影響?
A5:其實我有點厭倦在固定的空間演出,厭倦的意思,是因為我必須要受限於一個場地的規定。比方說,你在一個小劇場或國家劇院準備作演出的時候,而你在劇場裡面,他們一定會有他們的規定,比如說:「你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等等。」再來就是,你到了裡面之後,可能會要靠著那地方的硬體設備作演出,而在空間上必然會受到一些限制,再者就是,劇場空間對我來說,其實是一個「人造的空間」,就是它本身就是一個空的東西,然後你要在這空的東西裡,架設一個你想像,虛幻的東西,那東西在現在的我看起來,會覺得都太假了。因為無論你在怎麼做,都不是真的,你演完之後,那東西一定會被拆掉,所以那東西的品質,一定不可能好到一個真實的狀態,即便它真實,你都知道現在自己在劇場裡面,隨時可以跳脫情境。
相反的,我用夜市劇場來舉例,當你今天在那邊看戲的時候,你意識到自己在夜市,正在看一個表演,那種感受是非常奇妙的,不僅僅是在看戲,而是你對於自己身處的空間和環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本來這個空間是沒有這個東西的,而今天你架設了一個新的物體在這空間裡,改變了整個空間的質。為甚麼會參加夜市劇場,是因為我對於非典型的劇場空間,很感興趣,最主要也是台灣有做這類表演的團體或創作者不是很多。
Q6:都說藝術和商業是相通的,在此次夜市劇場的創作表演方向上,吉米老師如何讓您的創作既兼顧到藝術和商業兩者的平衡,同時也讓觀眾與您所期望的整體訴求達到共鳴?
A6: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一點,因為這個案子我的角色是創作者,我負責的工作是創作表演。那麼其實夜市劇場實質上比較沒有達到商業效應,所以我們創作者需要申請補助用來創作,這個案子只是一個試驗品,至於它要怎麼發展商業模式,得看如果有人覺得夜市劇場是有前景的,他就可以改良成有商業價值的東西,我們初衷是想看人們對這種形式的表演反響,就像我以前創作的《摩托計程車》和《張吉米的喜酒》,對於我來說都是一個試驗,它不是專門用來商業考量的,我純粹只是想要知道在創作以及作品接觸大眾的過程中的難易度以及市場媒體的反映如何。
Q7:阿布拉莫維奇在一次採訪中說:「劇場表演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產生的一種『等價精神交換』。」吉米老師可以以夜市劇場為例,談談您對這句話的看法嗎?
A7:我用一個夜市劇場的演出來說明。其中有一個演出還滿符合「等價精神交換」,就是江源祥的演出,他有一個作品叫做「一個悲劇」,一個悲劇五塊錢,觀眾付了五塊錢,之後他就拿出一個杯子,杯子的背面寫上「杯具」,轉過來,就對著觀眾說:「你好,這是你點的『一個杯具』。」以往我們在網路上看到這樣的影片,我們只是會心一笑,可是如果這件事發生在真實生活中,你真的想看一個悲劇,而且才五塊錢耶!但這時候,你卻看到的是一個冷笑話。而這個悲劇,是你看到了,而你花了時間去等待,然後你買到了一個「杯具」。
這件事有趣的是在於,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諧音笑話,當觀眾看到了演出,相對於自己的感受,其實我覺得還滿等價的。在等待的時候,你自己都知道,你花了五塊錢,是買不到一個悲劇,但你還是去買了,而你得到了這個悲劇,反映出來的東西,是很等價的。再用一個反例──「千金難買早知道」,這個演出我們沒有想過有人會買,沒想到在演出倒數的第兩天,有三個人合資,買了這個演出。其實我們從名字就知道,千金是買不到早知道的,你用一千塊,是買不到早知道的,但是你還是去買了。有趣點是在於你的感受,那種感受跟一個悲劇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因為沒有人會去買,而這三個人,一起湊錢去買,而買到的表演,他們並沒有給任何人知道,但是他們有讓別人知道他們看過了,你知道這價值在哪裡嗎?因為當全台灣的媒體和觀眾,都在問「千金難買早知道」的表演內容,卻只有約書亞和表演者,以及那三個觀眾知道,這表演的價值變得非常昂貴,因為只有這三個觀眾看過,即便它在難看,它都有一個特殊的價值。我要說的就是這樣,「等價」這件事情,是包含你之前所付出的金額,以及你所得到的回饋。
Q8:吉米老師的個性宣言是「無力頭的創作者」,除了是軟體工程師還是活躍在劇場界的重量級人物,和太太OO(圈圈)也是一對公認的模範夫妻,可謂是人生大贏家,吉米老師能給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有關人生和愛情的一些建議嗎?
A8: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不要活在夢想裡面。我覺得這個社會,大人是用夢想去控制年輕人。比如說我告訴你你只要努力唸書就會考到一個好大學,你只要努力工作你就會成為一個很有錢的人,或者說你只要很有錢你就會娶到一個很優秀的老婆,你只要漂亮一點你就可以嫁一個很好的老公,我覺得這些就是活在夢想裡的人,這個社會其實是在創造一個夢想,讓所有年輕人或選擇相信夢想的人去追逐那個夢想,可是當你真正追逐到那個所謂夢想,你會發現不是和你想像的夢想一樣,這時候你的失望就會變得非常非常巨大,那個巨大會讓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會破碎,就像說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覺得那樣真的會很可惜,因為是你讓你活在夢想裡面。
我不是說夢想不好,只是說我想要認清什麼是現實,當你在電視上看到那些很漂亮的model或很有錢的企業人才的時候你是怎麼去看你自己的,你如果不知道你自己是誰,你只是認為你即將變成像他們那樣而急功近利,其實你活的狀態就不是你現在的狀態,你每一天過得都會像行屍走肉。所以夢想是要有的,但是也要正確定位自己,擺正心態,腳踏實地,做好當下的自己,該來的一定會來。
A1:這要從我十八歲開始說起。我讀五專的機械科,當我唸到專三的時候,我心裡有一個疑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坐在教室裡面,為甚麼我要把我這塊肉,放到學校,放學後又要把我這塊肉,放到摩托車上然後載回家,到隔天早上,再搬到學校,再搬回家裡。」不知道為甚麼要活在這裡,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覺得生活很無聊。那時候我就有個念頭─休學,我就跟我老師說我想休學,老師就和我說,你先等這個學期過了再說。過了那個學期,因為本身課業就沒有很好,當時就直接被學校勒令退學。被退學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我什麼都沒有,我原本應該要是一位學生的,但現在的我甚麼都不是,就有種莫名的焦慮感,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剛好當時看到一個資訊中心的通知書,心想我可以花一點錢去學一些技能,之後就去了資訊中心學電腦,從早到晚都在上電腦課。當大家開學去上課,我也去「上課」,當時我就騙我爸說「我去上課囉!」因為不敢說被退學的事情,怕會被我爸狠狠修理。
在學電腦的半年,我學到了如何寫程式的技能,之後就轉學,轉到電子科。而在這半年期間,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認識了一位女同學,認識一段時間之後,她就問我說要不要去演臨時演員,然後我就去他們高職夜間部的戲劇社,去擔任臨時演員。在演出前一個禮拜,他們的男主角退社了,能擔任這角色的人又非常少,我就在一個禮拜之內變成男主角,從此以後,我就是那個戲劇社的男主角,就這樣子誤打誤撞進入了劇場。後來我回想起,就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被退學一次!(笑)因為我覺得在被退學的期間,你能夠了解「一無所有」是甚麼樣子,那真是你沒有親身經歷無法理解的。
Q2:行為藝術與劇場表演由於都有「即興」、「偶發」表演,一直以來往往容易被混淆。據我了解,吉米老師有做過一次用塑膠桶隔絕頭部的表演,那麼您是如何去定義行為藝術和劇場表演兩個概念的呢?
A2:我先講塑膠桶隔絕頭部那個表演,2012年北京行為藝術家(王楚禹)在台北開了一個「尋找身體」行為藝術工作坊,我就去報名參加,那算是我第一次接觸行為藝術,在此之前我都只是接觸劇場演出。他有把行為藝術的一些形式告訴我們,比如說裸體或請別人配合你做一件事情,類似這樣的練習。那次我把一個塑膠桶戴在頭上,想像我是一個頭戴ipad的人,我隔著塑膠桶那個「屏幕」跟別人接觸,也隔著牠吃東西生活,我不知道人家看完我的表演的感覺,但是有些人是知道我在做什麼的,我隔著屏幕去刷別人的臉,把別人的臉當作手機屏幕去滑,最後我把充電器插在我的屁股上作為表演的ending。
我認知的行為藝術跟劇場兩者最大的區別是時間感不同,劇場的時間是可以被改動而所有的行為藝術都是發生在此時此刻,比如你今天在劇場看了一場表演,他講述的可能是發生在好幾年前的故事,所以你在看戲的過程中是被劇情角色帶入到好幾年前去的,可是行為藝術沒有故事,它只是想帶你感受當下你的感覺,表演者也往往需要比較多的跟觀眾互動。其次從空間上,行為藝術表演者和觀眾之間是完全可以零距離接觸的,而劇場表演在觀眾席和舞台之間有隔絕,觀眾是隔著一個無形的第四面牆去觀看一個不同的時空,它可能來自於未來也可能來自於過去,觀眾在觀看劇場表演的過程中,精神在裡面,但身體其實是在外面的。
Q3:台灣比較不像日本和歐美國家,政府會為文化活動提供大額贊助和稅則減免政策,吉米老師是怎麼看待台灣當前劇場大環境呢?
A3:其實我對台灣劇場大環境持較為樂觀態度。舉個例子來說,幾十年前為什麼電視會很流行,就是因為我們可以透過一個電視屏幕看到很多東西,所以會覺得很新鮮,因為當時的我們已經習慣常常碰到真人,於是我們才會開始迷上電視迷上電腦,而這幾年隨著智慧型手機迅猛發展,很多人會長時間去面對屏幕,於是導致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真實觸動的東西反而更感到渴望,劇場表演就是提供了這樣一個讓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去感受表演藝術的平台和氛圍,相對的人們也就一定程度地會追捧它。這是我比較樂觀的原因。就如夜市劇場,它的出現會讓人們覺得非常有趣和新奇,但是如果放在幾十年前,它可能不會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更像是接近路邊叫賣的表演,類似胸口碎大石等,所以說夜市劇場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返古,因此會受到比較多的關注。
Q4:在工作坊的這段期間,約書亞有請每位創作者寫出一到兩個,令自己刻骨銘心的故事嗎?能說一下內容和另你有所感觸的地方嗎?
A4:我所講的是「遇見湯唯」。2005年,我代表台灣,去參加韓國的光州藝術節,那藝術節有來自各個亞洲國家的藝術者,像有北京、香港、台灣和韓國......等等。我當年代表台灣,湯唯是代表北京去演《切格瓦拉》,我就是遇見她,然後跟她一起參加工作坊,之後還一起呈現,而且她是我的partner。這是真的,我本來想說最後一天要跟她合照,但在最後一天,他們整個北京團都沒有出現,然後,我就跟其他的團合照,其中有和香港團的一個女生合照,之後那個女生就是我現在的老婆。
Q5:為什麼會想參與這次的夜市劇場活動?這活動對你又有甚麼影響?
A5:其實我有點厭倦在固定的空間演出,厭倦的意思,是因為我必須要受限於一個場地的規定。比方說,你在一個小劇場或國家劇院準備作演出的時候,而你在劇場裡面,他們一定會有他們的規定,比如說:「你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等等。」再來就是,你到了裡面之後,可能會要靠著那地方的硬體設備作演出,而在空間上必然會受到一些限制,再者就是,劇場空間對我來說,其實是一個「人造的空間」,就是它本身就是一個空的東西,然後你要在這空的東西裡,架設一個你想像,虛幻的東西,那東西在現在的我看起來,會覺得都太假了。因為無論你在怎麼做,都不是真的,你演完之後,那東西一定會被拆掉,所以那東西的品質,一定不可能好到一個真實的狀態,即便它真實,你都知道現在自己在劇場裡面,隨時可以跳脫情境。
相反的,我用夜市劇場來舉例,當你今天在那邊看戲的時候,你意識到自己在夜市,正在看一個表演,那種感受是非常奇妙的,不僅僅是在看戲,而是你對於自己身處的空間和環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本來這個空間是沒有這個東西的,而今天你架設了一個新的物體在這空間裡,改變了整個空間的質。為甚麼會參加夜市劇場,是因為我對於非典型的劇場空間,很感興趣,最主要也是台灣有做這類表演的團體或創作者不是很多。
Q6:都說藝術和商業是相通的,在此次夜市劇場的創作表演方向上,吉米老師如何讓您的創作既兼顧到藝術和商業兩者的平衡,同時也讓觀眾與您所期望的整體訴求達到共鳴?
A6: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一點,因為這個案子我的角色是創作者,我負責的工作是創作表演。那麼其實夜市劇場實質上比較沒有達到商業效應,所以我們創作者需要申請補助用來創作,這個案子只是一個試驗品,至於它要怎麼發展商業模式,得看如果有人覺得夜市劇場是有前景的,他就可以改良成有商業價值的東西,我們初衷是想看人們對這種形式的表演反響,就像我以前創作的《摩托計程車》和《張吉米的喜酒》,對於我來說都是一個試驗,它不是專門用來商業考量的,我純粹只是想要知道在創作以及作品接觸大眾的過程中的難易度以及市場媒體的反映如何。
Q7:阿布拉莫維奇在一次採訪中說:「劇場表演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產生的一種『等價精神交換』。」吉米老師可以以夜市劇場為例,談談您對這句話的看法嗎?
A7:我用一個夜市劇場的演出來說明。其中有一個演出還滿符合「等價精神交換」,就是江源祥的演出,他有一個作品叫做「一個悲劇」,一個悲劇五塊錢,觀眾付了五塊錢,之後他就拿出一個杯子,杯子的背面寫上「杯具」,轉過來,就對著觀眾說:「你好,這是你點的『一個杯具』。」以往我們在網路上看到這樣的影片,我們只是會心一笑,可是如果這件事發生在真實生活中,你真的想看一個悲劇,而且才五塊錢耶!但這時候,你卻看到的是一個冷笑話。而這個悲劇,是你看到了,而你花了時間去等待,然後你買到了一個「杯具」。
這件事有趣的是在於,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諧音笑話,當觀眾看到了演出,相對於自己的感受,其實我覺得還滿等價的。在等待的時候,你自己都知道,你花了五塊錢,是買不到一個悲劇,但你還是去買了,而你得到了這個悲劇,反映出來的東西,是很等價的。再用一個反例──「千金難買早知道」,這個演出我們沒有想過有人會買,沒想到在演出倒數的第兩天,有三個人合資,買了這個演出。其實我們從名字就知道,千金是買不到早知道的,你用一千塊,是買不到早知道的,但是你還是去買了。有趣點是在於你的感受,那種感受跟一個悲劇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因為沒有人會去買,而這三個人,一起湊錢去買,而買到的表演,他們並沒有給任何人知道,但是他們有讓別人知道他們看過了,你知道這價值在哪裡嗎?因為當全台灣的媒體和觀眾,都在問「千金難買早知道」的表演內容,卻只有約書亞和表演者,以及那三個觀眾知道,這表演的價值變得非常昂貴,因為只有這三個觀眾看過,即便它在難看,它都有一個特殊的價值。我要說的就是這樣,「等價」這件事情,是包含你之前所付出的金額,以及你所得到的回饋。
Q8:吉米老師的個性宣言是「無力頭的創作者」,除了是軟體工程師還是活躍在劇場界的重量級人物,和太太OO(圈圈)也是一對公認的模範夫妻,可謂是人生大贏家,吉米老師能給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有關人生和愛情的一些建議嗎?
A8: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不要活在夢想裡面。我覺得這個社會,大人是用夢想去控制年輕人。比如說我告訴你你只要努力唸書就會考到一個好大學,你只要努力工作你就會成為一個很有錢的人,或者說你只要很有錢你就會娶到一個很優秀的老婆,你只要漂亮一點你就可以嫁一個很好的老公,我覺得這些就是活在夢想裡的人,這個社會其實是在創造一個夢想,讓所有年輕人或選擇相信夢想的人去追逐那個夢想,可是當你真正追逐到那個所謂夢想,你會發現不是和你想像的夢想一樣,這時候你的失望就會變得非常非常巨大,那個巨大會讓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會破碎,就像說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覺得那樣真的會很可惜,因為是你讓你活在夢想裡面。
我不是說夢想不好,只是說我想要認清什麼是現實,當你在電視上看到那些很漂亮的model或很有錢的企業人才的時候你是怎麼去看你自己的,你如果不知道你自己是誰,你只是認為你即將變成像他們那樣而急功近利,其實你活的狀態就不是你現在的狀態,你每一天過得都會像行屍走肉。所以夢想是要有的,但是也要正確定位自己,擺正心態,腳踏實地,做好當下的自己,該來的一定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