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君
執行製作 (板橋的那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主修編導。寫出來的東西很嚴肅,但其實我本人很幽默。 2009年開始參與劇場工作,雜七雜八的都做過:某劇場第一屆的前台人員元老、某森林小學的駐校藝術家、建國百年戲劇比賽的種子教師,或是初生之犢不怕死地混在一群前輩之中擔任聽障奧運中年紀最小的某組組長;第一屆匯川藝術節用a cappella做音樂歌舞劇、元智藝術節做immersive theatre等。 但因為眼睛天生有點特別(內心跟腦袋裡的那種),感覺觸鬚有點發達過度(俗稱感性過度或者濫情),所以無論在製作、編導或者教學工作中,依舊強烈戒不掉放不下「寫字癌」跟「攝影癌」(俗稱文青),藉此稍稍吐露爆量的生活所感。曾為多檔演出書寫過(堪稱細膩程度可比蛔蟲的)演員專訪或幕後記錄。 現為「露希爾的房間」主要成員,以及自由文字工作者(歡迎接洽)。於「露希爾的房間」發表作品主要有「奇想系列」,跟immersive取向的「感覺劇場系列」。目前持續撐著在劇場中,或者,在人世間。 |
傅裕惠
共同發想/教育見習指導老師 現為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博士生與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教學與研究關注現代劇場與行為表演、編創空間和身體動作的關係,對於近來導演創作教學也以非傳統敘事空間為主。 2013年2~4月獲邀至韓國首爾參與女性導演工作坊執導契訶夫作品《萬尼亞舅舅》;2011年7~9月獲選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旅行中國東北與北韓。除了執導現代劇場文本作品外,也投注台灣歌仔戲題材跨界與現代化的創作,常與台北、南投與高雄等地的民間業餘與職業劇團合作。除了持續不定期為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台、《表演藝術雜誌》和各媒體撰寫劇評,也曾與女人組劇團(現已停止營運)和戲盒劇團共同策劃、製作第二、三、五屆女節等;並曾擔任國藝會、台北市與桃園市文化局評審和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持續觀察台灣劇場生態。 |
莊奶瓶
網站設計與管理 本名莊菀萍,在臺北工作的澎湖種高雄人,中央大學企管系畢業,現為北藝大藝管所研究生、台北小花劇團負責人、藝術行政不求人俱樂部會長。 2005年底入行出道,在創作社劇團培育、藝術三節的訓練,以及一些大大小小的專案滋養,持續行走在藝術行政的道路。目前正朝著藝術行政的MIS方向學習,2014年成立藝術行政不求人俱樂部,希望透過分享資訊科技軟體工具,幫助藝術行政者在工作上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