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圾米
創作表演者 負責:三重區及松山區之街頭表演(健康路44號中華公園) 1975年生,1994年開始從事劇場演出以及創作。 2008年將自己的婚禮在臺北藝穗節中公開售票演出《張吉米的喜酒》。 2011年自籌與臺北藝穗節同名的節中節《第四屆臺北藝穗節》,再次突破藝穗節的可能性! 2012年以全新創作摩托計程車《CYH-279》,打破台灣劇場歷史中觀眾數最少(1人)以及空間最小(摩拖車)與最大(網路)的紀錄。 2013年受華山生活節邀請與福特合作策展《汽車劇闖》,讓劇場空間發生在汽車中。 2014年參加原型樂園在花蓮的創作《夜市劇場》,重新定義劇場與人的關係。 2015年參加台大藝術季,與35名學生共同創作《距離115.904123AU》,結合市集、浸淫式演出的實境劇場。 張氏現為梗劇場負責人、每週看戲俱樂部編輯、藝創工會副理事長、小劇場學校課程師資。 |
陳侑汝
創作表演者 負責:三重區及松山區之街頭表演(健康路45巷口) 高雄人,在台北生活邁入第13年,不斷搬家中,心中其實想當個流浪漢。目前為自由劇場工作者、偶爾當當劇場導演、拍拍照,假裝是個藝術創作者。 2015年開始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微型群聚計畫「她的實驗室空間」進駐。進駐展覽在無人的大雨中開幕。 喜歡利用現實空間再作改造計畫演出,以此概念出發,作品《她最後的聲音》參加臺北藝穗節演出,不小心獲「最佳空間運用」獎。 每日功課:呼吸練習+yoga練功,自己幻想有朝一日能成為一位修行者。 近期劇場作品: 2015年作品《一起來吧!》入圍「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前往中國烏鎮演出。2015為你朗讀新銳作品《無眠》讀劇導演、2015出入游擊《出入・遊樂間》、2014出入游擊《擊・製- Lost In Translation》、廈門兩岸交流觀摩演出《死亡與少女》,口袋咖啡館系列小品《Suicide》、《備忘錄》。 |
薛美華
創作表演者 負責:大安區之街頭表演 偶戲界編導演全才,在台灣劇場界有「偶戲女神」的封號。 2013年 獲選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微型群聚藝術家,成立 [在藝起-Toy Theater]。2006年獲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獎助,赴印尼梭羅藝術學校STSI學習偶戲。 目前推動 [帶偶到你家旅行] 行動藝術、玩具劇場及偶戲創作。在大學教授幼兒偶戲課程,規劃中山親子館-玩具劇場展演,擔任文山劇場-[靴子-愛玩劇]策展人。 合作過團體包含沙丁龐客劇團、同黨劇團、台原偶戲團、無獨有偶、九歌兒童劇團、鞋子兒童劇團、偶偶偶劇團、飛人集社等國內大小偶劇團及現代戲劇團隊;參與過二十個以上國外藝術節,包含法國Talange藝術節、美國Savana偶戲節、北京小劇場藝術節、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印度德里國際偶戲節、匈牙利偶戲節、澳門藝術節、荷蘭偶戲節、日本飯田偶戲節、韓國面具節等等。 |
蕭於勤
創作表演者 負責:「故事小巴」三重線及松山線 喜歡本次演出得到的一段話: 「革命後,誰來撿拾星期一清晨的垃圾?」 “After the revolution, who’s going to pick up the garbage on Monday morning?” by MIERLE LADERMAN UKELES 關於我: 因為不想坐著看戲,所以做戲。 因為分台上台下太孤寂,所以希望狂歡時觀眾也能一起。 因為人生是我解不開的謎,只好藉演出邀請大家Decoding。 經歷:原形樂園《夜市劇場》、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論壇劇場《一僱二主》、思樂樂教育劇場《蚵田啟示錄》、桃園家扶中心少年互動劇場《詠之歌》、桃園有藝思教師論壇劇場《一樣師,兩樣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論壇劇場《都更誰的家》、英國職場霸凌互動戲劇《Difficult Labour》。 |